近年来,关于秸秆焚烧的争议持续发酵,部分地区尝试从“全面禁烧”转向“有条件放开”,引发社会对政策科学性的讨论。然而,从生态保护、公共安全、农业生产长远利益等多维度审视,禁烧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守护民生福祉、推动农业升级、兑现“双碳”承诺的必由之路。
焚烧之害:环境、健康与安全的“三重代价”
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远非“一烧了之”的便利所能掩盖。首先,环境污染不可逆。焚烧产生的PM₂.₅、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秋冬季节易形成区域性雾霾,加剧空气污染。其次,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秸秆焚烧释放的污染物在扩散条件不利时,会导致可见度骤降,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其次,健康风险如影随形。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对中老年人、儿童及呼吸道疾病患者造成严重威胁。
禁限之辩:从“一刀切”到“精准治”的治理升级
长远之计:以综合利用破解“焚烧困局”
秸秆本质上是宝贵的资源,而非废弃物。通过“五化利用”,秸秆可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源、食用菌基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湖南省推动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使农民从“不愿烧”转向“不想烧”,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通过政策协同发力,降低农民处理成本,化解民生痛点。例如,湖南省对秸秆离田、还田作业给予补贴,扶持企业开发适配丘陵地形的小型化设备,构建覆盖乡村的收储转运网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等。这些实践表明,当政策从“强制约束”转向“服务引导”时,农民的配合度与获得感显著提升,当秸秆处理从“成本负担”变为“经济收益”时,焚烧自然失去“市场”。
秸秆禁限烧不是对农业传统的否定,而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从“全面禁烧”到“精准限烧”,从“行政强制”到“政策引导”,这一转变体现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要求我们既要以法治刚性守护绿水青山,又要以政策温度化解民生之忧;既要立足当前环境容量,又要着眼长远农业可持续。唯有坚持科学治理、系统施策,方能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