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娄底网络电视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

云中播春雨 秋实满杏坛 ——记双峰县优秀党员教师禹云秋

2025年07月09日 22:40

清晨6点,双峰县城东学校的办公室已亮起灯光。一个敦实的身影正伏案核对各种数据,手边厚厚的材料被红笔细致标注。他是禹云秋,一名扎根乡村教育26年的党员教师。从娄底师范毕业的青涩少年,到如今两鬓微霜的“老黄牛”,他用三尺讲台丈量人生,以奉献为笔书写教育者的赤诚。  

云初心:二十六年讲台上的“钉子精神”

1998年,19岁的禹云秋站上双峰县偏远乡镇——花门镇的讲台时,面对的是一间漏雨的教室和45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彼时农村学校师资匮乏,他主动请缨:“我带毕业班数学,再兼两个班的思政课!”  

2014年寒冬,为帮留守儿童补课,他每天往返30里山路。学生赵小伟父亲早逝,母亲外出打工,成绩一度跌至年级末位。禹云秋把他接到宿舍同吃同住,深夜批改作业时常发现桌上多出一杯热茶——那是孩子用废旧作业本换零钱买的茶包。“那年中考,小伟数学考了102分。”说起往事,他眼角泛起泪光。  

在双峰县教育系统,禹云秋的“三不原则”广为人知:不落一节课、不敷衍一个学生、不推脱一份责任。2018年支教新城学校期间,连轴工作一天一夜的他仍坚持上课,直到晕倒在讲台被送医。校长含泪“命令”他休息,第二天却在晨读教室又见到他沙哑的讲课声。  

秋实累:用数据说话的“多面手”

翻开禹云秋的履历,一组数字令人惊叹:连续8年主管中考报名零失误,管理2000余份学籍档案零差错,连续6年教师课后服务统计准确率高,没有一位老师有异议。这些精准到小数点后的成绩,源自他“把板凳坐穿”的较真。  

2022年调入城东学校后,他接手最复杂的学籍管理系统。为厘清转学生档案,他连续三周工作到凌晨,将堆积如山的材料分类编码。同事王老师回忆:“有天深夜发现禹主任在打印室晕倒了,手里还攥着待核对的名单。”  

在教务管理之外,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2023年中考,他所带班级道德与法治合格率达100%,其中小悦同学以98分创下最高分。学生家长送来锦旗:“云开雾散指迷津,秋月春风化雨深”,藏头诗里藏着百姓的认可。  

党徽耀:照亮他人的“永动机”

禹云秋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叠泛黄的捐款收据。从汶川地震的善款到乡村学校的图书捐赠,从医疗救助到贫困生资助,这些年来他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一份力。2017年,得知校友患尿毒症,他连夜组织募捐,自己掏出当月工资3000元。家人嗔怪:“家里房贷还没还……”他笑笑:“我是党员,这时候不带头,啥时候带?”  

他的“热心肠”更体现在琐碎处。青年教师袁水辉第一次参加教学比武,他连续一周陪练到深夜;后勤处王会计操作教育统计系统遇难题,他放下教案就去支援;甚至支教期间,他还帮老乡修过屋顶、调解过邻里纠纷。城东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维民感叹:“禹老师走到哪,就把党员的温度传到哪。”  

薪火传:教育事业的“摆渡人”

2024年教师节,禹云秋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当年他支教时带过的学生小丽,如今已成为长沙某小学的教师。女孩哽咽道:“您说教育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现在我这棵树也站上讲台了。”  

如今46岁的他,依然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有人问:“这么拼图什么?”他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党员承诺牌:“图问心无愧。”牌上那句“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正是他二十六载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  

夕阳西下,城东学校的铃声又一次响起。禹云秋抱起作业本走向教室。他的身影被余晖拉得很长,就像他坚守的教育路——平凡,却铺满了光。  

(记者:颜文辉 通讯员:赵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