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娄底网络电视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本土要闻

从英语到语文的跨越: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坚守 ——记肖尹军老师的教育转型与育人之路

2025年07月18日 20:13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有这样一位执着的前行者:从乡村教室的质朴讲台到城区校园的明亮课堂,二十年如一日,她用爱心浇灌童心,以坚守诠释初心,以专业成就匠心。她就是娄底八中语文教师、班主任肖尹军,一位从英语教学转型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先后荣获区级”教学比武一等奖”、“优秀班主任”、区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用真情和智慧谱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以爱为灯,照亮山乡教育路

2008年,肖尹军在农村英语教学中,面对学生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现状,她自创“情景教学法”,将英语学习与农村生活深度融合,让抽象的英语变得触手可及,学生平均分快速提升。教学成果证明:立足乡土的情景教学,能让农村孩子在熟悉的语境中快乐学英语,真正实现“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然而,成绩的提升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看着超过半数留守儿童思念父母时落寞的眼神,肖老师深知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于是,她经常组织开展“心灵驿站”活动,通过绘画治疗让孩子宣泄情感,设置“心愿树”收集孩子们的悄悄话,举办“亲情连线”帮助孩子与父母通话。

“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温暖心灵。”肖老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不仅英语水平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这种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关爱相结合的教育实践,真正诠释了“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

临危受命:从英语转到语文的华丽转身

2011年,因学校语文教师紧缺,我临危受命从英语教学转任语文教师并担任班主任。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型,最初的困惑接踵而至:英语的互动教学模式与语文的文本深度解读截然不同;班级里留守儿童占多数,纪律较松散,学习习惯亟待培养;家长们更是质疑“英语老师能否教好语文”。 

那段日子,我白天上课,晚上恶补语文教学法,常常备课到深夜。从最基础的拼音、字词抓起,带着学生在校园内观察自然景物写日记,用生活化的方式让语文课“活”起来。渐渐地,学生们的眼神从迷茫变得专注,班级纪律明显好转,成绩稳步提升。当看到学生获奖后的手舞足蹈,当曾经质疑的家长握着我的手说“谢谢老师”,那种成就感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正是在挑战中成长,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深耕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014年,肖尹军老师调入娄底八中,开启了城区语文教育的新征程。面对城区家长的高期待、学生的强个性、教学的快节奏,她迅速调整教学策略,以专业与爱心浇灌每一株幼苗,逐步成长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语文教育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肖老师创新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阶梯式作业,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她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岗位冠军”荣誉称号。同时,她指导学生在市级征文比赛中荣获市二等奖,区级演讲、朗诵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些成果印证了她“因材施教”理念的成功实践。

在班级建设上,肖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她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指导班级足球队荣获校级联赛冠军,精心编排的六一文艺汇演节目均获校一等奖的好成绩,并通过开展“诗词大会”、“辩论赛”等特色活动,她所带班级形成了"勤学善思、全面发展"的优良班风。

在家校共育方面,肖老师积极推进“家长进课堂”活动,其撰写的《家长教育子女的现状问题及指导研究》获省级三等奖。她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每周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促进家校深度合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肖老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从教二十年来,她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15次,论文、教学案例获省级奖项8项,区级9次,指导学生获奖30余人次......但最令她自豪的,是学生们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肖老师不仅教会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和生活。”这正是一位教育引路人的最高荣誉。

(通讯员: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