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娄底网络电视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

【讴歌新时代 抒写新娄底】2025首届娄底文化艺术季优秀文学 作品集 序言

2025年08月25日 15:43

序   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准确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给出的两道“融合命题”的时代答卷,聚力谱写“文化强市”建设的新篇章,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决定举办“2025娄底首届文化艺术季之‘讴歌新时代 抒写新娄底’”文学创作活动,同时进行“娄底文学奖”评选,并决定这一活动由市文联承办、市作协具体组织,意在激发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活力,系统推进文学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培育更多更好的本土文学精品,为推动娄底文学事业焕发蓬勃生机,赋能文旅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讴歌新时代 抒写新娄底”文学创作活动顺利进行,市作协精心设计了征稿主题、征稿范围、征稿对象、征稿要求和评选办法,于5月下旬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征稿启事。本次征集反响热烈,自5月23日启动至6月30日截稿,共收到有效投稿188篇(组),总计60余万字。作者有工人、农民、教师、党政机关干部、大中专学生以及各新阶层人士,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体现了全市各界对文学创作的高度关注与蓬勃热情。

征稿结束后,市作协组织主席团成员及有关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了审读,经严格初评与审慎复审,《讴歌新时代 抒写新娄底——2025首届娄底文化艺术季优秀文学作品集》最终收录来自97位作者的135篇(首)作品,总计41万余字。从中进一步遴选出拟获评“娄底文学奖”优秀奖及“娄底文学奖”提名奖的佳作共20篇。

评审工作秉持以下四项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积极呼应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战略部署。

紧扣核心主题。着重审视作品是否深刻把握“讴歌新时代 抒写新娄底”的精髓,是否真实、生动、立体地呈现了娄底在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卓越成就与独特人文精神,是否承载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强调文本艺术。在主题契合基础上,严格考察作品的语言凝练之美、结构精巧完整度、意境营造与升华、情感真挚深度与思想洞见锐度,推举兼具文学审美价值与持久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扶持青年作者。积极关注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作者,特别是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

为确保“娄底文学奖”评奖的公平公正,重点推出文学新人,市作协现任及历届主席团成员、县(市、区)作协主席不参与评奖,仅在特邀栏目录入作品,使“娄底文学奖”真正成为推动娄底文学事业赓续发展、薪火相传的重要平台。

这次文学作品征集活动的顺利进行,凝结着市委、市政府对文学事业的关心关怀,凝结着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凝结着市文联、市作协的精心部署与严密组织,也凝结着娄底广大作家与文学爱好者浓郁的文学热情与时代情怀。入选的作品主题鲜明又各有特色,实为娄底现阶段文学创作的一次整体展示。

散文: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

此次文学作品征集,散文体裁如春之原野,繁花似锦,呈现老中青三代作家齐头并进姿态。老一辈作者如杨云辉、安敏、袁杰伟、李国毅等,创作力持久,笔力稳健,老而弥坚。安敏的《车流》,将个人经历、家庭情感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融为一体,不仅记录了娄底的城市变迁,更勾勒出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中坚力量如段汉中、刘道云、唐象阳、李一红、贺有德、张茜等,正值创作高峰期,文风沉雄,稳健从容。青年作者如胡晓霞、聂超群等,充满锐力,生机蓬勃,清新扑面。

在内容上多以娄底这块热土为底板,聚焦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创业者等群体,细腻刻录并艺术再现娄底大地充满活力的生产生活图景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宏大主题在个体叙事中落地生根,彰显娄底发展的深厚根基与澎湃动能。谢新茂的《风景三帖》,在富有趣味而又从容不迫不失诗意的叙述中,对人与自然、生存与审美、传统与现代、发展与记忆等主题进行了富有洞见的探讨,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湘中山水的独特风貌,更让我们看到了风景背后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不断寻求美好生活的人间烟火。张强勇《水墨下团》,以“水墨”之笔,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下团村的自然之美、建筑之韵、历史之厚与人文之活。其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深厚的底蕴和真挚的情感,绘成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桃源”画卷。不仅是对下团村的礼赞,也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乡愁、激活乡村能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艺术上风格多元,各具千秋。既有气势恢宏的宏大叙事,也有以小见大的精微刻画;既有典雅优美的传统抒情,也有探索创新的现代表达。刘群华《风去来兮》借“风”之流转,巧妙串联娄底历史遗韵与现代律动,在时空交错中展现文脉传承与创新活力,体现双重文化观照。邱凤姣《苎麻记》以苎麻为棱镜,折射人与自然共生契约,钩沉古老的文化基因。刘立勇《烧窑》以粗粝写实的笔触,展现农耕文明在现代浪潮下的震颤回响,堪称个体生命的隆重礼赞。

令人惊喜的是,新人作者崭露头角,其作品深挖本土特色,熔铸地域风情、历史文化与时代脉动,成为传递“娄底气韵”的清新载体。出生于2002年的作者陈皖民,入选作品《咱双峰人的青树坪米粉》,以其鲜活热辣的叙述、真诚质朴的文字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独放异彩;出生于2007年的向泉禾(高三学生),入选作品《向东街的红汤牛肉粉》,以朴素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描写了家乡的传统美食,与陈皖民的作品交相辉映,堪称“双子星”。梁伊涵的《石砌三甲》,通过书写熟悉的土地、亲历的故事、身边的人物,以充满生命力的细节,抒写着对家乡的真挚热爱。新人的现实关切与文化自觉,为这部文集注入了哲学深度、生活温度、视角广度的崭新气象。

小说:生活光影的深刻叙写

小说领域中,一批活跃于娄底文坛的作家创作活力竞相迸发。老一辈作家如张小牛、莫美、贺辉军等笔力雄健。张小牛的《仙女的歌声》是一篇优秀的战争题材短篇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精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成功塑造了一个仙女般的英雄形象。小说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控诉,而是对战争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莫美的小小说扎根于深厚的农村生活土壤,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动的乡村图景,更触及了人性、力量、压迫、反抗、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等永恒的主题。实力小说家周继松的《双牛山》则以一个村庄丢牛事件为引,故事娓娓道来,语言简洁而动人,生动刻画了新时代农村生活的场景。叶尘的《柳枝词》,描写了一个九十岁老人最后的时光,零碎、断续、喃喃梦呓般的叙述笔调,切合了一个即将走入另一世界的老人情状。作者以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展现了老人漫长的、生离死别的一生,精准展现了生命的厚重与人性的悲悯。

就作品题材而言,涵盖广泛,魅力纷呈。从留守儿童、陪读现象、扶贫故事、老年境遇等多重维度着手,描绘出一幅幅真实的农村生活图景。就体裁而言,纪实、现实主义、童话并存,赞颂真善美,描绘新时代百态,展现本土小说蓬勃多元的创作生态。陈建明的《月下的狐狸》,看似一篇田园牧歌,实则巧妙编织了一场月光下的道德考验,在童趣与梦幻的表象下,蕴藏着成长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心灵震颤。稻茗的《献祭题》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展现出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新颖的题材和趣味的语言,为读者带来了生机盎然的阅读体验。

作品深度回应时代命题,将宏大叙事具象于日常生活点滴,描绘百姓愿景,映照历史烽烟,挖掘人性光辉。吴定坤的《在高田村扶贫的日子》精准聚焦乡村振兴主旋律。李健的《泥巴鱼》则从农村日常叙事写起,以新颖的角度、细微的笔触描写身边的小人物。作品既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不乏讴歌真善美的温暖笔触。

彰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思社会现象,是小说体裁的鲜明特色。周晓飞《父亲的生日》以生日为引,深刻揭露了官场中的不正之风,并在结尾以“讲党课”的提议,就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发出拷问和警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刘美兰的《成人礼》讲述了一个陪读妈妈与青春的成长故事,这是一部爱的篇章,也是青春顽强生长的印记。爱与责任,挑战与磨砺,揭示了当下教育现状,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希望。

我们必须面对本土优秀年轻小说家相对匮乏的现状,亟须加强对青年小说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为娄底文学注入生生不息的新锐锋芒与持续发展的蓬勃朝气。

诗歌:燃情岁月的心灵回响

娄底诗群在全国新诗界有广泛的影响。作为《诗刊》社青春诗会与青春回眸诗会的参加者,廖志理创作的自然诗,将自然、人生、宇宙与命运、哲学、禅意融合成一个整体,在简约的叙述中含蕴着深刻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邃的思索空间。海叶、白红雪等资深诗人持续发力,湘小妃、陈遗志、李小今等中青年诗人成果斐然,小不、夏雪、彭如怀、李新毫等创作活跃,萧逸帆、朱炜泽等新人来势喜人。廖志理描绘娄底山水的组诗《龙山药王庙》,是当代汉语诗歌中难得的精品,以精妙的意象、凝练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和空灵的意境,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自然山水、时间流逝、生命感悟与东方禅意的诗意世界,在细微处见宏大,于瞬间中悟永恒,呈现出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和“精神表征”的双重魅力,突破了旧有山水田园诗的樊篱,拓展了新世纪诗歌创作的言说空间。海叶的组诗《涟水留白处》,对一条河的凝视近乎一种诗意的抵抗——他执意要在干涸处看到丰盈,在流逝中触摸永恒,在浮世喧嚣里守护那份“潮湿的记忆”与“时光的从容”。这河水流经我们的身体时,那“泥沙俱下”的浑浊中,倒映着日月亘古的光华。实力诗人易敏,组诗《赞歌》是献给大地与历史的深情颂词,更是对“生命如何存在”的清澈回答:唯有在铭记中净化,在静默中坚守,才能如奔流之水、破土之笋、沉浮之茶一般,在时代的风暴里守住精神的月光。

诗人们立足故土,抒写心灵。以娄底为地理与精神的双重家园,以文字丈量着这方沃土的深度与文化的厚度。以文字深情回望梅山文化、耕读传统,深刻抒写当下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共振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不断叩问。诗歌不再止于形式,而成为一种深度的精神栖居。阳红光的组诗《鸟鸣涧》,以自然意象为载体,展现了物我交融的哲思与生命律动,在动态捕捉中完成禅意转化,体现出东方美学的独特韵致。吴志松的组诗《在水之湄》,以故乡的“湄水”为抒情载体,构建出多层次的乡愁美学。王利芝的组诗《像一个桃子》,则以极度冷静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作者对语言氛围的高超控制力。龚志华的组诗《钢索桥》,以独特的抒情方式重构了工业生产的钢铁意象,将冰冷的金属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符号。若尘的组诗《白马湖》,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微型的时空剧场。通过精细的意象调度和情感控制,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让一方浅水成为了测量时间深度的精神量具。

这本作品集的诞生与首届娄底文学奖的评选,不仅是对娄底文学创作活力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铿锵足音,是娄底文学界对这方蓬勃热土的深情献礼。让我们通过这些充满温度与力量、闪耀美与真的文字,共同触摸新时代脉动,感受其深沉而奔涌的文化力量,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娄底华章贡献文学力量。

是为序。

娄底市作家协会

2025年7月

目  录

一、获奖作品

(一)“娄底文学奖”优秀奖获奖作品

1.风景三帖(散文)  谢新茂

2.水墨下团(散文)  张强勇

3.风去来兮(散文)  刘群华

4.苎麻记(散文)  邱凤姣

5.月下的狐狸(小说)  陈建明

6.泥巴鱼(小说)  李健

7.柳枝词(小说)  冯剑鸣(叶尘)

8.鸟鸣涧(诗歌)  阳红光

9.在水之湄(诗歌)  吴志松

10.像一个桃子(诗歌)  王利芝

(二)“娄底文学奖”提名奖获奖作品

1.郭筠:富厚堂的女主人(散文)  胡晓霞

2.烧窑(散文)  刘立勇

3.猪婆大山,午夜梦回的地方(散文)  聂超群

4.阳光照耀朱岩村(散文)  贺有德

5.父亲的生日(小说)  周晓飞

6.成人礼(小说)  刘美兰

7.钢索桥(诗歌)  龚志华

8.白马湖(诗歌)  李利娜(若尘)

9.朱家大院(诗歌)  彭如怀

10.母亲(诗歌)  李新毫

二、入选作品

(一)散文

1.云上小村  曾文辉

2.娄底城区的树  曾一平

3.行走在杏子铺的春天  欧阳霞林

4.水府庙前三生石下的一条鱼  刘楚强

5.随风一起到桥亭  郭琨根

6.古韵悠长下团村  杨亲福

7.山居散记  张茜

8.向东街的红汤牛肉粉  向泉禾

9.石砌三甲  梁伊涵

10.龙山的太阳  陈远洪

11.咱双峰人的青树坪米粉  陈皖民

12.走进塔子山烈士陵园  钟健民

13.紫鹊界的新农夫  罗瑞花

14.我曾发誓要逃离  罗尧清

15.一根露水草  姜之虎

16.侧洞山上杜鹃红  郭永祥

17.屋上春鸠鸣  周雪辉

18.水口村的智慧果园  周敏

19.匠心暖民心  王建华(宝岛阿华)

20.小城如此多娇  刘丽华

2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刘朝霞

22.大熊山印象  龙项滔

23.涟水激荡  陈和丽

24.走过长城村  龚伟志

25.那山那水那古枫  易南辉

26.阅读涟钢  李国毅

(二)报告文学

1.心若在梦就在  黄瑛

2.移民情  鄢吉

(三)小说

1.献祭题  袁道明(稻茗)

2.轻轻照耀  谭鹏飞

3.在高田村扶贫的日子  吴定坤(吴大开)

4.盒饭西施  苏松华

(四)散文诗

1.娄底之歌  谌佳荷

2.游走新化,一见倾心的风景  彭共

3.蒋琬  罗宗

4.三道岩门  吴迪仁

5.我是村庄伸展的一个懒腰  肖乐放

(五)现代诗歌

1.富厚堂观雨  曾珊(小不)

2.涟水河  朱炜泽

3.描容记  李坚(李小今)

4.在熊山古寺  张峰

5.娄底札记  石巍威    

6.水府庙揽胜  李华中(沐木子)

7.秋夜  尹喜华(伊然)

8.三月三  吴敏

9.微湖观细雨  廖艳娜(淹月)

10.湘军名将故居  刘成俊(涟谣)

11.历史的指纹印刻  龙科灵(月尾竹)

12.登洪家山  陈智鹏(萧逸帆)

13.天子山  曾中平(了野)

14.红军亭  刘集和

15.惊蛰  杨琼

16.你的模样  姜婷

17.娄底长歌  陆宏

18.涟水河  王志远(王檄文)

19.月亮  王荣生

20.一片羽毛  杨眯

三、特邀作品

1.锡矿山:百年矿区的惊世蝶变  杨云辉

2.仙女的歌声  张小牛(小牛)

3.车流  安敏

4.牛不知自己的力气有多大  梅国华(莫美)

5.引得清风满星城  毛肖燕、赵颖艳等

6.回到故乡  卢晓星

7.天鹅之城已经着火  张晓鸿(白红雪)

8.油纸伞  贺辉军

9.忠善的密码  袁杰伟

10.回望资江  刘道云

11.油溪桥的笑声  蔡金龙(鹏程)

12.大熊山,以爱之名  唐象阳

13.最美志愿者  李一红

14.龙山药王庙  廖志理

15.站在珠山顶上  段汉中

16.涟水留白处  何立新(海叶)

17.犁头嘴  陈遗志

18.在龙山  谢晓晖(湘小妃)

19.双牛山  周继松

20.赞歌  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