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娄底网络电视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民生

冷水江手工砂罐:炉火明灭 煨炖人生百味

2024年03月06日 14:46

对于常年在外记录美好的摄影师陆波来说,再美的风景终也拦不住他回家的匆匆脚步,家的味道便是父母用“黑不溜秋的神器”煨炖出的一口本味鲜香,充盈着爱、更馥郁着乡愁。“它炖出来的肉特别得香,每次到外面去就特别想念这个家的味道。”

(陆波和家人在喝鸡汤)

(砂罐炖鸡)

冷水江以往煤矿多,为砂罐制造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和燃料。手工砂罐曾是当地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沿用至今据说已有千年。“最红火的时候是从清末开始一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砂锅制品应用涵盖了工业、农业、生活的各个方面,砂锅生产当时也是我们本地的支柱产业。像以前的资江河道运送砂锅的船都是一串一串的,砂锅当时的品质又很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个银灰色特别漂亮。”冷水江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张志坚介绍。

被誉为“湘商史诗”的《资水滩歌》中就曾唱道“麻溪哪见担麻卖,砂罐出在沙塘湾”。陆波家灶头的手工砂罐皆是出自沙塘湾长铺村砂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修浩、王善初师徒之手。

(凌晨五点的手工砂罐作坊)

冷水江沙塘湾长铺村的手工砂罐作坊蜗居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坡上。小小砂罐看似简单,但土法制作的工序却十分复杂,配料、制坯、焙烧等3大阶段、30余道工序、70多道手脚,每一道手脚都马虎不得。砂罐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修浩边和泥边说道:“搞泥巴很讲究,制坯的比较硬一点,圆口的比较稀一些,要把材料搞准,泥巴要做熟,做的产品出来才能合格。”

相比和泥,砂罐制坯更是技术活儿。每次看似随意地一抓,一团团泥巴份量却大差不差,随着转盘的转动,短短几分钟里便实现了令人惊喜的演化。每一次敲打的力度控制、每一遍打磨的弧度把握,全凭师傅的一双巧手和日积月累的经验。就这样,口口相传、手手相授、起早贪黑、与泥为伴,窄窄的棚屋一角,装下了师徒二人四季的辛劳与冷暖。层层叠叠的各式砂罐坯默默记录着手艺人最质朴的心愿,那就是做出各种好砂罐以满足市场需要。

(砂罐坯制作)

(砂罐)

“我们的砂罐有十多种,有炖肉的,有煨汤的,有炒瓜子的,这种可以煮药、也可以煎茶、也可以煨稀饭,样样都可以。客户需要,我们还可以订制。客户要什么样,我们就可以做什么样。”站在砂罐晾晒架前,王修浩自信满满地介绍着。看着师傅说得热闹,一旁正在制作订制款砂罐的徒弟却忍不住说起了“大实话”:“打工时间是八个小时,反正是放了扁担就拿钱。像这个,下雨就做不出,出太阳就要赶忙赶急圆边,等到要烧砂罐了,晒也愁得烧,落雨又烧不得,就很难得做,而且也太脏了,所以年轻人都不想学。”

(王修浩在码放砂罐坯)

嘴上说着“太辛苦,不想做”,但身心却很诚实。凌晨四点,王善初一如既往地跟着师傅摆罐、搬料、筛碳、生火……做着启窑前的准备。五点,随着鼓风机呼呼作响,小院里的双缸窑先后燃起彤彤炉火。窑边提前码放好的砂罐坯被一个个放入火中,师傅们便移来大铁盖盖上。红色的火苗迅疾从铁盖边缝蹿出,几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灼热的气浪。约莫十来分钟后,盖边火舌尖儿泛着白光,师傅们再移开盖子,用长钩把烧红的砂罐趁热取出,勾至釉眼,高温的罐子能瞬间把釉眼里的锯末点燃,待火熄灭后,砂罐就披上了一层亮闪闪的釉光。

(砂罐烧制)

就这样,从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七十多岁的师父带着六十出头的徒弟在一千五六百度的窑火旁连轴转十五六个小时,才能将近一个月陆续制作出的千余个罐坯制成成品。

成本高,利润低。守艺,实不易。满身尘灰填平了守艺人额上的皱纹,却染不黑他们的满头白发。王修浩自我鼓励般地说道:“我徒弟能够做多久,我就帮多久,我帮他搞销售、搞技术指导,我活一天就帮一天。”

(王修浩、王善初)

时光,浩浩汤汤;时光,也捉襟见肘。炉火明灭间,年逾古稀的王修浩思考最多的是:明天……(杨静)